双拥工作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经典杰作。
一、双拥工作的性质及特征
双拥工作是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的简称,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保障党、国家和军队履行使命,实现全体军民的根本利益而调节军政军民关系实践活动的总和。这一概念至少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双拥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第二,双拥工作的主体包括党、政、军、民、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全体成员及其组织,有关海外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第三,双拥工作调节的军政军民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在内的诸种关系,核心是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第四,双拥工作的本质是保障党、国家和军队履行使命,实现、维护和发展全体军民的根本利益。
从双拥工作的内涵、外延及实践来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政治性
首先,双拥工作是一种政治产物。延安时期,针对军政军民关系曾一度出现的不够融洽和协调现象,我党及时开展了“拥政爱民”、“拥军优抗”运动,双拥工作由此兴起,并成为我党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其次,双拥工作是一种政治手段。无论其工作内容的确定还是活动形式的选择,都是围绕完成党的政治任务而展开的。再次,双拥工作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它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服务于广大军民。在战争年代主要是为了夺取政权,在和平时期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权。纵观60多年的实践,双拥工作彰显了浓厚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效,对凝聚军心民心、保障党和国家完成中心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略性
双拥工作历来影响中心,牵动全局。从政权建设看,战争年代,它是我们党夺取政权的重要法宝;和平时期,它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基础要素。从经济发展看,双拥工作是保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同步提高的有效载体。从国防战略看,双拥工作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军队政治工作在地方以及各个领域的扩展延伸。从安全稳定看,双拥工作与军政军民团结紧紧相连,与军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密不可分。实践证明,每当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面临严峻挑战,每当遇到各种政治风浪的重大考验,每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都显示了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成为我们战胜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社会成员参与、适应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的必然倾向和本质属性,是人们受社会因素影响制约的结果。双拥工作具有社会性的基本特征。从实施主体看,既包括党、政、军、民,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组织,又包括这些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具有多元性。从工作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系统,领域广阔、范围宽泛。从实践效果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双拥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广泛参与、踊跃实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自觉行动,并向多界面、深层次发展;军民水乳交融、唇齿相依、鱼水情深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互动性
这主要是指双拥工作调节军地双方,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协同一致的行为,相互适应、和谐融洽和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状态,体现着军地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从双拥工作的主体看,民是军的本源,军是民的支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从经济与军事的关系看,经济是军事的物质基础,军事对经济具有驱动作用。从生产力与战斗力的关系看,生产力决定战斗力,而战斗力是生产力在军事领域的特殊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军政军民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关系都十分明显。可以说,互动性贯穿于双拥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双拥。
二、双拥工作的地位及功能
双拥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国防强大,事关政权建设、执政根基,事关社会和谐、人民福祉,是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特殊组成部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保障党、国家和军队完成神圣使命,维护广大军民的根本利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凸显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保障经济社会常态发展
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民众生产生活安宁,需要良好的环境秩序作保障。这种环境的营造需要两大要素:一是内部和谐;二是外部安全。双拥工作在构建内部和谐、外部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培育并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开展军民共建、军民联防等各种活动,激发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促进经济和国防建设,唤起民众向心力,产生巨大威慑力,对内可以架构保持社会稳定、民众安心的和谐网络,对外可以形成抵御外来干涉、侵略的安全屏障,从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广大军民有序生活。
(二)引领军民价值取向主流
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其主流是人们和社会所倡导、推崇的根本方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作为体现党、国家和军队根本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广大军民价值取向的主流。做好这一工作,凝聚军心民意,能够引领社会特别是引领军民向共同的理想、一致的目标奋进。在战争年代,双拥工作动员军民国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形成强大的聚合力,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协调广大军民并肩战斗,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各个方面,无不发挥着显著的导向作用。
(三)调节军政军民利益趋同
自古以来,军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天职,民以促进国家发展为己任。军政军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担负的职责不同,因而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异。特别是在当前军政军民联系越来越广泛、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科学调节军地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到最佳相融,是一个重要命题。双拥工作正是联系军地之间的“绿色通道”,扮演着调节军政军民关系的独特角色,已成为军政军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联络员”,解决军政军民矛盾和纠纷中的“调解员”,处置军政军民重大问题中的“调度员”。
(四)整合优化军地双方资源
整合军地资源就是整理和重组军地双方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军地互动、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过程或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制度和载体等纽带把军地的不同资源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产生1+1>2的效应。从一定意义上说,双拥工作就是实现军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的过程。各级双拥工作机构是整合军地资源的组织,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从中央到部门、从军队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双拥政策法规,构成整合军地资源的工具,规范约束着资源的流向、程序、范围等;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智力拥军、法律拥军,“双拥模范城(县)”军民共建等活动,是整合优化军地资源的有效形式。
(五)辐射相关领域协调推进
这是指双拥工作依托自身的能量向周边扩散,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双拥工作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适应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相关领域。在实践中,它通过军民共学党的基本理论、共授科学文化知识、共普法律法规常识、共办文化娱乐活动、共树社会文明新风,可以在政治思想领域出凝聚力:通过发挥部队组织严密、突击力强和人才、科技集中的优势,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建设,可以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生产力;通过支持部队的改革与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安排退役军人生活,有利于稳定军心,可以在军事领域出战斗力;通过扩大双拥工作的群众基础,使其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连队,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领域出亲和力。
三、双拥工作的基本规律
回顾60多年的实践,双拥工作的基本规律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党的政治理念决定双拥工作的方向
党的政治理念主要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具有根本性和导向性。双拥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性决定双拥工作必须以党的政治理念为指导。延安时期,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当时的双拥运动正是以此为指导,在抗日救国的政治基础上,通过双向拥戴和支持,激发广大军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挽救民族危亡。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亿万军民的共同信念、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双拥工作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在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上,动员和组织广大军民同守立国之本,共谋发展之策,齐走强国之路。实践证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旗帜就是双拥工作的灵魂,党的理论就是双拥工作的指南,党的宗旨就是双拥工作的原则,党的纲领就是双拥工作的目标。
(二)军民主导意志规定双拥工作的内容
军民主导意志是指军民自觉地确定主要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历史的、变化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双拥工作不同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民的主导意志是武装夺取政权,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因而,一切为了巩固根据地、一切为了前方打胜仗、一切为了消灭敌人,便成为当时双拥工作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保卫新生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广大军民的最大愿望,那时双拥工作的重要使命就是聚集军心民智,接管城市、恢复交通、清匪反霸、屯垦戍边、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求稳定、求发展、求和谐是广大军民的共同追求,这时的双拥工作就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国防建设而展开。由此可见,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始终随着军民主导意志的发展而发展。
(三)形势任务变化催生双拥工作的载体
任何一项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搭建相应的平台。双拥工作的群众性、活动性表征,更加需要适当的载体,而这种载体又总是伴随形势任务的发展要求应运而生。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从军民大生产运动到“拥政爱民”、“拥军优抗”运动的兴起,从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参战到组织广大群众支前,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从行业部门特色双拥到双拥模范城(县)的创建等,都集中反映了当时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双拥工作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是牵引和推动双拥工作不断发展的有效形式。如果说双拥工作过去已经创设了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有效平台,那么,随着历史的变迁,必将产生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生动载体。
(四)健全网络组织支撑双拥工作的运行
双拥工作涉及党政军民及各个阶层,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惠及各个群体,需要建立具有活性结点的网络连接和有机构成的组织体系作支撑。综观双拥工作的历史进程,它之所以能够保障经济社会常态发展、引领军民价值取向主流、调节军政军民利益趋向、整合优化军地以方资源、辐射相关领域协调推进,根本原因是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领导机关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军地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得益于各级双拥机构的顺畅运行,得益于广大军民的积极参与。归结起来,就是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军地配合、群众参与的完善的活性组织网络。
四、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
双拥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工作重点。革命战争年代,主要是帮助人民军队扩充兵员,筹集粮款和军用物资;抢运和掩护伤员,运送军粮和武器弹药,传递情报,搞好战时勤务;优待军人家属、抚恤烈士遗属和慰问部队官兵;尊重地方党委政府,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和军队群众纪律,热爱和尊重人民群众,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等。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双拥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在新的历史时期,双拥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广泛进行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为军队选送优质兵员,协助人民解放军建设强大的国防;支持军队的改革和建设,帮助军队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保护军事设施,尊重和爱护军队;接收并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和离退休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伤残军人、随军家属;做好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和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的抚恤优待工作;维护军人及其家属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军民矛盾和纠纷;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和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部队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尊重地方政府,支持地方工作,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群众纪律,严格执行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积极支援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公益事业建设,奋勇参加抢险救灾,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等。